廣西戴氏教育 來源:互聯(lián)網(wǎng) 時間:2021-04-20 13:43:11 點擊:1次
我們怎樣做到更好的接納自己,接納自己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問題,這會影響到我們每個人身上的幸福感,影響著我們的成敗以及得失,以及我們的自信心,所以我們都說要學會接納自己,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應該怎樣去接納自己,究竟我們應該怎樣接納自己呢?秦學教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如下內(nèi)容!
一、群體水平
很多時候,我們之所以痛苦,是因為我們只生活在自己一個人的世界里,對他人不了解,以為只有自己一個人有問題、一個人不夠好,其它人都生活的非常幸福。很多人的“問題”本身來源于他對自己某些行為、特征的不接納,當他知道他的所謂“問題”很多人都有,甚至是一個普遍的現(xiàn)象之后,他的壓力就會減輕很多。
對群體水平范圍的進一步放大,就是文化比較,很多在一個文化中非常正常、必要的行為、規(guī)范,在另一個文化中,可能完成沒有人在乎。很多在一個文化中看似合理的行為,在另一個文化中卻完成不可接受。文化比較未必能讓一個完全接納自己的行為,但是卻可以提升個人對自己行為的“接受度”,不再“那么”認為自己的行為、想法不合理,一定想要去改變。
二、原因分析
當我們從一個橫斷面去看某些行為,比如殺人、自殺,會覺得這些行為完全不可接受、不可理解,但是當知道它們背后的原因后,我們雖然未必覺得這些行為可接受,但卻會覺得可以理解。
對“問題”的理解,可以極大提升對它的接納程度,對自己行為的自我分析過程中,都可以極大提升對自己“問題”的理解,對問題的理解可以提升對“問題”的控制感(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可以提升對事情的控制感),同時提升對問題的接納程度。這也就是為什么精神分析式的“領悟”雖然有些時候不能帶來改變,但是來訪者還是會覺得有所幫助。
對問題原因的理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“必需改變”的動機,對問題控制感的提升,也可以提供改變的方向,這兩點都可以提升對“問題”的接納程度。
三、影響分析
當我們不接納一些“問題”,自動地想要去改變它的時候,往往是放大了“問題”所帶來的負面影響,忽視或者弱化了它的正面影響,如此,則為自己的改變增加了很多有利的證據(jù)。但是實際上,任何一件事情,它的影響完成取決于當事人的視角,如果你想去找,可以從一個事件中找出無數(shù)的正面影響、同樣也可以找出無數(shù)的負面影響,關鍵是你去關注哪些。
如果去關注負面影響,則會覺得想要去改變,甚至一定要改變,如果關注正面的影響,則會覺得它挺好的。自我接納的一個方法,就是去發(fā)現(xiàn)“問題”的積極影響,發(fā)現(xiàn)的積極影響越多,對提升自我接納的幫助越大。
四、改變覺察
不接納的主要的表現(xiàn),就是自動地想要去改變。這里有一個潛在的觀點,就是覺得“問題”是可以改變的、改變是容易的,這完成基于對改變的“盲目”追求,以及對改變過程不了解。
事實上,我們說“江山易改,稟性難移”,很多時候確實如此,改變是不容易的。所以,在自我分析心理咨詢模式以及個人自我分析方法中,首先要考慮的是是否一定要去改變,考慮改變是否容易、改變需要的時間、改變付出的代價,而不是改變的方法。
事實證明,對改變過程的覺察對提升自我接納與接納他人是非常有效的,很多人在對自己的改變過程進行長期的自我覺察后,發(fā)現(xiàn)改變并不像想像的那么簡單,而且實際上,要改變的問題,也沒有那么重要,對“改變”的需要也就沒有那么強烈,對改變他人的需要也同樣沒有那么強烈。
五、補償策略
很多情況下,我們對自身“問題”的不接納,不是因為這些“問題”本身,而是它們所帶來的負面結果,我們不想要這些負面結果,所以就想改變這些“問題”,但是避免負面結果不只有這一種方式。還有另外一種方式,也是筆者在自我接納方法里非常提倡的一種方式,就是補償策略。
補償策略有兩種:一種是在不改變“問題”行為的情況下,如果增加些工作來避免負面結果的發(fā)生;另外一種是在負面結果發(fā)生的情況下,如果把負面影響減少到最小,這兩種方式都可以讓行為、行為模式的負面影響減少到最小。
,基于兩個原因:一、很多“問題”有長期的形成原因,現(xiàn)實情況下,也有很多的外在因素阻礙改變,這種情況下,改變是非常困難的、也是需要付出“昂貴”的代價,如果可以避免“問題”所帶來的負面影響,也就不需要去改變;二、改變需要過程,在改變的過程中,“問題”依然存在,需要采取措施來避免問題所帶來的影響。
免責聲明:①凡本站注明“本文來源:廣西戴氏教育”的所有文字、圖片和音視頻稿件,版權均屬本網(wǎng)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(wǎng)站或個人未經(jīng)本網(wǎng)協(xié)議授權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(fā)表。已經(jīng)本站協(xié)議 授權的媒體、網(wǎng)站,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“稿件來源:廣西戴氏教育”,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。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/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,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(yè)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,并不 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(nèi)容的真實性。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作者在兩周內(nèi)速來電或來函聯(lián)系。